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非遗文化 >

非遗绝非“土特产”

作为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于今年5月中旬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其中以不息为展览主题的中国馆备受艺术界关注。这一活动同样吸

作为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于今年5月中旬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其中以“不息”为展览主题的中国馆备受艺术界关注。这一活动同样吸引了国内非遗领域人士的目光,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也以艺术家身份参加了此次中国馆作品的创作。

    此次的参展作品,是两位非遗传承人与当代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相互合作创作的多个系列的刺绣、皮影新作品。以这样的组合呈现,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表示,是希望表达“艺术离不开传统文脉”的理念,展现中国艺术的当代版本。然而,在一些网友看来,这一做法是把艺术展做成了一场“农俗展销会”,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售卖“土特产”的商家。

    非遗是“土特产”吗?当然不是。首先,非遗不是物化的存在,它是体现在传承人的脑中、手上和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物”只是它呈现的载体。那么,我们能说非遗的作品“土”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琴、昆曲等精致艺术,无不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雅的审美情趣,并且在当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爱和传承。当然,我国绝大多数鲜活的非遗项目源自于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但是那些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戏曲、曲艺、民俗、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等优秀传统文化也并不“土”,它们体现了祖先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并且正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时代新意,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和装点、丰富当代生活的一抹亮色。

    事实上,欧洲的许多知名奢侈品品牌,恰恰是从一个个制衣、制鞋、制表、制香的传统工艺作坊,历经长年累月的坚持和一代代的传承孕育而出的传奇。如今,我们的非遗领域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从国家的政策到地方的支持,再到传承人、设计师的努力,一股齐心协力促进非遗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乃至国家品牌的力量正在积聚。

    让充满魅力的非遗重新“流行”,除了要让它回归生活外,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探索实践也提供了另一个思路——让非遗对接艺术。6月30日,从威尼斯双年展归来的姚惠芬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讲座,着重讲述参展的9幅《骷髅幻戏图》苏绣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纠结”。

    在与邬建安的合作中,姚惠芬的团队除了按照传统绣法绣制《骷髅幻戏图》外,还被鼓励打破传统,运用不同的平针针法再去表现8幅内容相同但针法各异的刺绣作品。平针针法是过去民间做刺绣日用品时常用到的一些针法,在当今创作苏绣的艺术作品时已很少使用。这次创作无疑是对苏绣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对当前已经形成的相对程式化的绣法的挑战。尽管这一要求逼得前后有十几位绣娘“罢工”,也常常让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夜不能寐。但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和反复推敲,姚惠芬的团队成功将50多种传统平针针法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作品中,展现了另外8种不同的可能性。

    与艺术的对接、与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合作,不仅让非遗传承人跳出了对已掌握技艺的“舒适圈”,激发其潜能,让他们重新去思考技艺表现的语言,同时也促使其回溯、梳理传统技法,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字:
为您推荐

Copyright © 2005-2017 by www.vid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9595110 总台服务中心
今早快讯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481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