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金贷”乱象:利率畸高 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 “现金贷”乱象侵蚀金融安全 只需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几千元……去年以来
“现金贷”乱象侵蚀金融安全
只需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几千元……去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速崛起,甚至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宝地”。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已出现上千家“现金贷”平台,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态下,部分平台不设贷款门槛,以服务费、管理费的名义掩盖畸高的利率,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借此攫取暴利,且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业内人士反映,虽然今年来监管层已发布整顿“现金贷”行业的指导意见,但具体监管政策尚未落地,行业乱象正在侵蚀金融安全。
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
一年多以来,重庆的陈女士全家经历了一场噩梦。儿子杨宇(化名)前后在20多家贷款平台借款2万多元,全家人陆续偿还了大半年,直到今年5月才将本息10余万元结清。
杨宇是重庆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去年初,为购买新手机,杨宇无意中发现一些主打“现金贷”的贷款平台,只需提供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资金当天就能到账。杨宇当即决定借款3000元,每月利息200元。
“当时,我对200元的利息并没有在意。”杨宇说,他当时正在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以为能轻松偿还贷款,但不久后他被用人单位辞退,无法按时偿还。后来,他不断接到催款电话和信息才得知,一旦逾期还款,管理费和逾期费每天高达100多元。
无奈之下,杨宇先后从20多家“现金贷”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本息很快“滚雪球”般达到2万多元。杨宇的亲属、朋友都收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信息,还不断有人到杨宇的家中催款。
杨宇的父母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偿还贷款。在此过程中,逾期费、管理费和利息的滚动却从未停止。贷款全部结清时,本息已从当初的2万多元增至10余万元。
让杨宇深陷债务危机的“现金贷”,即近几年兴起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具有无抵押担保、小额短期、方便灵活等特点,因此吸引大量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客户群体,如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等。
“现金贷”曾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宝地”。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现金贷”市场活跃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市场规模未来可达到万亿元级别。业内普遍认为,“现金贷”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短板。
然而,前景看好的“现金贷”却频频陷入争议漩涡。比如,此前沸沸扬扬的“裸条”事件,就是“现金贷”争议的冰山一角。一些不良“现金贷”平台滥用借款人信息,向借款人好友发送裸照,以此威胁借款人还款。
年轻人深陷债务危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今年4月,厦门一女大学生欠巨额贷款,不堪裸照威胁烧炭自杀,总共涉及5家现金贷平台,累计借款257笔共计57万元。
无独有偶。去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大学生,在欠下60多万元“现金贷”之后跳楼自杀。今年6月,重庆一名大学生欠下10余万元“现金贷”,在家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跳江自杀……
暗访:低廉利息暗藏玄机
“现金贷”为何陷入争议漩涡?《经济参考报》记者决定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一探究竟。记者发现,只要用手机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现金贷”,即可发现上千家经营这类业务的手机应用。用户注册这些平台基本不存在门槛,大多只需提供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以及本人银行卡,通过审核后即可立马提现。